东北地区的地形是东、西、北三面高,中间低,南部面向大海,轮廓像一个口朝下的大盒子,三面皆是高地,只有南面临海。东北地区北至黑龙江(河流,俄罗斯称阿穆尔河)为界华夏国际,东达乌苏里江、长白山脉、鸭绿江,西越大兴安岭,南临渤海和黄海。
现在的东北地区,包括东北三省: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,以及内蒙古东五三市二盟:呼伦贝尔市、赤峰市、通辽市、兴安盟、锡林郭勒盟。
【辽西走廊】
东北地区与中原之间,横亘着燕山山脉,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。燕山山脉东西最长约420千米,南北最宽约200千米,支脉包括大马群山、军都山、坝上高原、七老图山、努鲁儿虎山、松岭、黑山等。只有辽东湾西岸,有一条西南-东北走向的狭长平原,这就是辽西走廊。
辽西走廊长约185千米,宽20-30千米,最窄处只有几千米,西南起点是山海关,东北终点是辽宁锦州,一侧是辽东湾,另一侧是燕山山脉的支脉松岭、黑山等。
古代陆路不发达,东北与华北之间的陆路,主要就是辽西走廊,其战略价值比肩河西走廊。辽西走廊是中原农耕民族与东北渔猎民族之间的咽喉要道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东北地区如果有强大的势力梦想入主中原,不拿下辽西走廊,那就只能一枕黄粱、痴人说梦了。
辽西走廊海拔从500多米下降到50米以下,绝非一马平川,有无数小河从燕山冲下来注入渤海,通行条件很差,可大幅迟滞行军速度。
【司马懿征辽东】
秦灭六国时期,秦军王贲部攻占燕国都城蓟都(今北京),燕王喜就是走辽西走廊逃往辽东,利用辽西走廊独特的位置,在辽东又割据了5年。
189年(东汉灵帝中平六年),董卓执掌朝政后华夏国际,中郎将徐荣举荐39岁的公孙度为辽东太守。公孙氏全盛时期,控制辽东三郡一属国,跨海有东莱郡,又征服高句丽、扶余等,雄张海东、威服外夷。公孙氏能够创建三国之外的第四国,辽西走廊功不可没,正是因为距离远,路途阻碍多,曹操至死都未成功北伐辽东。
238年(曹魏明帝景初二年)一月,司马懿率牛金、胡遵等将,领步骑四万,从洛阳出发,并毌丘俭所率幽州部,及鲜卑、高句丽等友军,共六万余兵力。
司马懿计划 “往百日,还百日,攻百日”,一共三百天,大致十月份能回到洛阳。实战当中,司马懿经孤竹,越碣石,抵辽水,六月才到辽东,抵达战场就花了160多天,远超预想,低估了通过辽西走廊的难度。
八月,襄平城陷,公孙渊与其子公孙脩率数百骑突围,被魏军追杀,父子皆亡,公孙渊首级送往洛阳,三国之外第四国辽东国灭亡。
【明朝的辽西走廊】
元末明初,元朝虽然灭亡,但其残余势力北元依然对明朝构成了重大战略威胁。与此同时,东北地区还有女真部,也是明朝需要拉拢又需要防范的对象。后来明朝控制着东北各部,设辽东都司和努尔干都司,是遏制北元(蒙古各部)的重要战略基地。
明朝人说:“国都在燕,辽东实为国家肘腑之地,燕之所赖,万不可失。”明朝特别重视辽东和东北,京师与辽东最重要的通道就是辽西走廊。
明朝万历以后,崛起,朝廷在辽东设辽东都指挥使司,兴建诸多卫所,其中辽西走廊更是卫所密集,像一条长龙首尾相连。辽西走廊可谓帝国兵力密集,防御坚固之处。
努尔哈赤在取得萨尔浒大捷后,几年间连下辽阳、沈阳等七十余城,随着后金占据辽东,逐步蚕食辽西走廊之后,明朝东北边境确实危如累卵了。
不过后金并不能突破山海关,入关往往绕过燕山山脉,抵达山西北部,绕一大圈。
1626年(明熹宗天启六年),努尔哈赤亲率六万铁骑,号称二十万大军,南下直扑辽西走廊。后金连续攻陷锦州、松山、大凌河、小凌河、杏山、连山、塔山七城,兵临宁远卫城下。
后金军推板车遮盖攻到城下,凿穿城墙数处,都被守军用火药、火油逼退。明军以城护炮,以炮卫城,不断炮轰后金军。火星所及,土石俱扬,人马腾空,乱坠者无数,后金骑兵损失惨重。而且后金攻具焚弃,丧失殆尽,无法登上城头。
图-宁远卫城
红夷大炮击伤努尔哈赤!袁崇焕向山海关的高第上报战况:“炮毙一大头目,用红布包裹,众贼抬去,放声大哭。”
七个月后努尔哈赤去世,而袁崇焕已经因功升辽东巡抚,加兵部右侍郎,山海关外皆归所属,开始经营关宁锦防线。
等到清朝统治中原后,辽西走廊的重要性非但没有减弱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。这个很好理解,清朝的龙兴之地在东北,一旦京师不守还能退守东北。
现在的辽西走廊依然非常重要,别的不说,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京哈铁路和京哈高速,走的都是辽西走廊这条线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